我的網誌清單

2024年10月16日星期三

第一屆林正弘哲學創作論文獎評選記錄

壹、初選討論過程

 

主持人:陳瑞麟(中正大學哲學系教授)

初審委員:鄭光明(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蔡政宏(中研院歐美所研究員)

                    蔡偉鼎(政治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主持人:各位委員好。首先感謝三位費心擔任第一屆林正弘哲學創作論文獎的初審委員。本次總共只有七篇來稿,數量不多,但是議題和内容十分多元,有評論韓國電影《賽博格之戀》、使用邏輯分析討論一件死刑案、討論「普遍歷史」的概念、討論日本動畫《進撃的巨人》、討論社群時代的語言、探問哲學本質和生命與藝術、討論大學基礎課程的教育問題。三位的任務是從這些來稿中推薦幾篇進入決選,再由決選委員決定得獎作品。原本是設想投稿很多(如數十篇),所以初審扮演篩選把關的角色,可以只針對推薦的論文寫評審意見即可,但這次投稿僅七篇,由於稿件不多,期待初審可以針對每篇投稿作品都提出一些評選意見。

 

蔡偉鼎:

我的評選標準有三:思想原創性、論述合理性、哲學統整性。然後根據這三項標法,擬定下列等級。

A = 有達到三項要件

B = 有達到兩項要件

C = 有達到一項要件

D = 未達任一項要件

+ = 表現程度稍佳

- = 表現程度稍差

以下針對各投稿文一一說明我的評論意見:

1.     關於「語言的危機——論社群媒體時代的語言」,作者能夠試圖整合相關理論觀念以呈現出一個系統性論述,說明社群媒體使用者的語言溝通模式,並指出其對人類語言帶來的危機。內文最後一節歧出講述生死之欲,未能清楚闡明其跟論文主旨之關聯,以致於論證整體性不足。我評定B+

2.     「巨人與牲人——從阿岡本的哲學看《進擊的巨人》」:作者能讓阿岡本哲學理論去跟次文化議題積極對話,從而將《進擊的巨人》這部作品裡蘊含的猶太教元素(神學思想、歷史觀)及政治寓言給揭露出來,可惜只停留在詮釋該作品裡的哲學暨神學義理,而未進一步對該義理背後的論述做更深入的探討。評定A-

3.     「生命全般的藝術論」:本文作者野心弘大,試圖為一般藝術經驗下定義。其論述理據以日本(西田)哲學為宗、德國哲學為輔,藉由日本哲思如何將「物」視為「事」來說明藝術經驗雖看似「我-它」關係,其實能轉化為一種「我-你」關係,並由此來論證藝術經驗實非主觀唯我的。儘管作者對藝術經驗的定義還有待商榷,但論述細膩,已展現出深刻的哲學思辯潛力。評定A

4.     「關於大學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選擇」:本文試圖從近年大學課程精實化後的實際教學經驗來反思教育的目的,但並未真正深入到教育哲學的理論層次,而是停留在教育學的實務目標,雖然有挪用典範轉移之概念來解釋,但亦未多做說明。整體而言比較像是一篇個人的教學經驗談。只能說具「論述合理性」,評定C

5.     「(非)病態的存在的理由」:本文試圖從電影《賽伯格之戀》中的劇情出發,闡述現代社會中疏離的自我認同與人際關係。基本上,作者致力於去詮釋導演想藉此虛構故事情節所要表達的想法,並未對其想法進行後設的哲學論證探討,比較像是文化評論式的影評。也具「論述合理性」,評定C+

6.     「冤錯的證明——談盧正案」:作者從紀錄片《島國殺人事件2》出發,以盧正案為例來分析法庭審判背後的攻防論證,試圖定義一個符合邏輯推論規則的因果關係,藉以形成一個指導未來判案的方法論。作者文筆清晰、有條理,唯在形式化定義AB兩事件的因果關係時,斷言其為「A«B」,顯示其認知仍有重大缺失,錯解了文中所引述的最高法院判例文句。評定B+

7.     「從普遍歷史論人類整體歷史概況」:本文作者主張過去的歷史哲學皆無法成功掌握「普遍歷史」,因此試圖去重新建構出「普遍歷史」的要件。其主張歷史有一先驗的發展方向,並且由五項彼此相關又難以相容的要素所共同驅動著。唯作者僅停在這裡,並未繼續去指出該普遍歷史的具體發展方向。如此一來,本文終究不能宣稱其在發展一套普遍歷史論。簡言之,作者雖野心弘大,但推論過於鬆散而無系統性。評定B-

 

蔡政宏:首先,謝謝偉鼎老師寫的評論,我大致都贊成,若是考慮到主持人談到第一屆徵獎的示範效果,我想「生命全般的藝術論」這篇會比較符合資格。只是文章最後提到,「本篇序言是作為我在生活中所思索的有關《生命全般的藝術論》所做的準備。」不知是何意?因為徴稿辦法中有「來稿不得在任何刊物或媒體(含網路)上發表過」,若該文已發長,則與辦法有所違背。

        其次,談一下個人感覺。由於自媒體發達,大家都可以在網路上發表個人言論與高見,要看到精彩之作並不難,只是不見得是從哲學角度出發。此次來稿中有些像是網路上可看到的那類文章,但不是精彩之作(像是偉鼎評為C級的那些文章)。大部分來稿也都想貼近社會議題(除了藝術論與普遍歷史這兩篇),但品質普遍似乎不是很好。「巨人與牲人——從阿岡本的哲學看《進擊的巨人》」這篇涉及到太多動漫背景,對未看過該動漫的人會造成困擾。「冤錯的證明」一篇中的邏輯理解確實有問題,雖然徵稿辦法中寫道「它毋需學術期刊論文那種嚴格的形式,但是討論和論證同樣嚴謹」,但此文在邏輯相關段落的說明上可能有錯誤,像是它在法國國王那部分的說明。或許是第一屆,大家還在觀看結果會是什麼,使得來稿不夠多,要選出三篇會有點吃力。

        個人認為,藝術論這篇最符合此獎項標準,它開宗明義就說:「關於所困擾我們的「藝術的美」或「美的本質」之探問,乃是問錯了問題的方向。這是受到近代哲學以來的知、情、意三分所誤導的結果。所謂真正的哲學既不是一門回答真是什麼、善是什麼,乃至於美是什麼的學問。而是一門探問關於生命全般之學問」,挑戰人們對哲學的看法;書寫通順,整體閱讀過程運用到的概念不至於使一般讀者跟不上,並有符合生活經驗與文化(日本)的實例。

        因此,我支持推薦此文進入決選,但必須先確定它是否已經發表過?

鄭光明:我覺得這些文章品質普遍不佳,要選出好文章不容易。如果要選出一篇,我認為「巨人與牲人——從阿岡本的哲學看《進擊的巨人》」這篇可以考慮,不過不知道裡面的動漫和阿岡本的哲學做這樣的連結,是否妥當?若不妥當,也許就得從缺了?

蔡偉鼎:我作個補充說明,該篇作者在寫作時顯然是預設讀者對《進擊的巨人》的人物與劇情相當了解,以致於未見過該部動漫的人,確實很難判斷他對該動漫的評論是否恰當。我是因爲恰好有個機緣把該部動漫看完,從而能大致跟得上該作者的思路。作者用「牲人」概念來解釋《進擊的巨人》劇中影射著猶太民族遭遇的艾爾迪亞族人,是個很有啟發性的詮釋。或許是因為我知這種詮釋是可能的,所以才對該篇論文的期待更高,希望作者能有更細緻的闡述。

主持人:感謝三位燒腦的閲讀和討論。由上述討論來看,兩篇都各有兩位初審委員支持,所以我們是否就推薦這兩篇進入決選?

三位初審委員一致同意。

結論:推薦「巨人與牲人——從阿岡本的哲學看《進擊的巨人》」和「生命的全般藝術論」到決選會議。

 

貳、決選

 

主持人:陳瑞麟

決選委員:林從一(成功大學副校長)

                   黃冠閔(中央研究院文哲所所長)

                    謝世民(中正大學哲學系教授)

 

主持人:感謝三位答應擔任殷海光基金會主辦「第一屆林正弘哲學創作論文獎」的決選委員。本次總共有七篇投稿,已經經過第一輪初選(蔡政宏、鄭光明、蔡偉鼎三位擔任初選委員),三人同意推薦下列兩篇進入決選

 

〈巨人與牲人:從阿岡本的政治哲學看《進撃的巨人》〉

〈生命全般的藝術論〉

 

        現在想請三位決定這兩篇是否能得到第一屆的林正弘哲學創作論文獎?根據辦法,我們有三個獎項:正獎五萬元,貳獎三萬元,參獎二萬元。

        主辦單位的建議是:正奬得獎作應該是「深具原創性且有成為經典哲學論文潛能之作」;貳獎是「具原創性而且從哲學的各項評價標準來看都十分傑出的傑作」;參獎是「達不到前兩項程度但仍是十分成熟優秀的作品」。

        我們希望要採取嚴格的標準,因為這個獎是對台灣所有國民徵求(含大學哲學教師),不是學生論文獎(雖然學生亦可參與),因此希望得獎作的品質能滿足標準。如果都達不到標準,可以從缺。但因為第一屆具定錨和鼓勵性質(表示我們會有第二屆、第三屆…長期辦下去),所以我建議看看是否能選出至少一篇參獎的作品?如果三位還是覺得被推薦的兩篇都不足到參獎,那我們可以新創「佳作一萬元」的獎項來給獎。

        隨信附上本次投稿的所有七篇稿作。請大家也可以比較看看,看看三位初選委員是否有遺珠?我們的徵獎辦法中有:

「決選:決選委員會詳讀所有通過初選論文,並擧辦決選會議,針對進入決選的每篇論文之優缺點加以討論,最後選出得獎論文,討論内容得作成書面記錄並於會後公佈。如論文均不夠水準則從缺。」

        所以,希望三位可以對「得獎作」的優缺點加以討論,寫一點評論意見。初審委員也有寫下他們的評論意見,最後,我會匯整起來,給大家修訂後,在公佈結果時也公佈評選意見。這是模仿台灣行之有年的各種文學獎的作法。希望日後林正弘哲學創作論文獎可以建立它的權威性,提供在哲學學術論文之外的另一種哲學創作論文,鼓勵學術界、哲普界的哲學人,都可以像文學人參與文學獎一樣來參與本哲學獎。

林從一:我的哲學背景與〈巨人與牲人:從阿岡本的政治哲學看《進撃的巨人》〉和〈生命全般的藝術論〉這兩篇所涉及的哲學討論差別很大,所以僅能就一般性的哲學視野來評價。

      〈巨人與牲人:從阿岡本的政治哲學看《進撃的巨人》〉如其名是以阿岡本的政治哲學看日本連載漫畫〈進撃的巨人〉。我看過〈進擊的巨人〉動漫版,阿岡本的政治哲學及作者所提到的相關哲學,的確讓我獲得一個哲學角度理解〈進擊的巨人〉,而似乎透過作者的詮釋,我也能從〈進擊的巨人〉一定程度瞭解相關的政治哲學。

        但,這樣來說,此論文並不具備正奬得獎作應該有的「深具原創性且有成為經典哲學論文潛能之作」」;也不具備貳獎中「具原創性而且從哲學的各項評價標準來看都十分傑出的傑作」中所提的原創性。

        如果作者可以針對政治難題做一些說明,同時說明過去的政治哲學理論無法解決這些政治難題,再說明此文的論述能提供新的哲學視角,幫助解決政治難題。那麼,就算是只提阿岡本哲學詮釋下的《進擊的巨人》,本文也具有一定的原創性。

       《生命全般的藝術論》一文主要論述幾個觀點的統合:(1) 藝術創作是一種生命經驗,也就是是西田所稱的主客未分的純粹經驗。(2) 藝術哲學討論的是藝術的根源,亦即,問題其實就是關於生命全般在「歷史性世界中的藝術創作」 的問題。(3) 主客未分的存粹經驗如何在歷史性世界(其實就是場域)中展開?

  作者的論述旁徵博引,涉及日本藝術、基督宗教、佛學、現象學、死亡學…,雖然這些論述資源都與主題相關,但有時看不出來它們如何幫助論述的發展和深化。

        但清楚地,作者掌握到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軸線,論述也清晰,未來可以更求深化,不必強求廣度。

        同樣的,此論文並不具備正奬得獎作應該有「深具原創性且有成為經典哲學論文潛能之作」;也不具貳獎「具原創性而且從哲學的各項評價標準來看都十分傑出的傑作」所提的原創性。 

依上,我建議兩篇都給參獎。

黃冠閔:兩篇初選出來的論文確實水準較高。其中〈巨人與牲人:從阿岡本的政治哲學看《進撃的巨人》〉又較〈生命全般的藝術論〉寫得精細些。

      〈巨人與牲人〉一篇處理的問題是政治暴力的問題,其中涉及修復式正義及法外狀況的政治思考,但由於取用阿岡本的理論,也帶入了神學政治論的框架。此文借助《進撃的巨人》作為敘事的軸線,因此,受限於故事發展的始末,使得故事中的解決跟哲學思考的解決混淆了,整篇文章也因此像是一個用阿岡本解讀《進撃的巨人》的一種詮釋版本。就此詮釋來說,有其精巧之處,引用其中的故事段落或是對話文字,可以看到對特定細節的解讀,確實有可取之處。但問題在於無法跳脫敘事框架(尤其是一個虛構敘事)而提升到政治哲學或法哲學、歷史哲學的思考層次,對於檢討阿岡本的政治哲學,乃至檢討當代面對「法外狀態」、「犧牲」、「政治暴力」、「修復正義」等問題都只有提示作用,沒有完整的正面主張。

      〈藝術論〉一篇闡揚的是以西田幾多郎為主的京都哲學藝術觀,並以此作為東洋哲學、東洋藝術的理論基礎。此文可謂簡要地介紹了西田哲學如何看待藝術,較新的哲學發展是借鏡木村敏,但其實忽略了自和辻哲郎、九鬼周造一支同為京都學派藝術論的論述。此文將「生命全般」等同於「絕對無的場所」,需要進一步的解釋,而在「自由」、「死亡」、「我與汝」方面的論斷也鬆散。因此,此文雖提出有野心的標題,似乎是獨立創見,但仍是在西田哲學的脈絡下,發揮的是既定且特定的哲學立場,而組織的方式尚不夠成熟。

        就給獎來說,或可考慮以〈巨人與牲人〉為參獎(「達不到前兩項程度但仍是十分成熟優秀的作品」),〈藝術論〉為佳作。兩篇都給「佳作」亦可。

謝世民:謝謝從一、冠閔的評論,讓我對兩篇論文有更多的了解。

        我非常同意兩位的觀察和評價,只想補充說:〈巨人與牲人:從阿岡本的政治哲學看《進撃的巨人》是對《進擊的巨人》的解讀,新穎之處在於借用了阿岡本、班雅明的一些概念來重述、分析《進擊的巨人》中的情節,但嚴格說,這篇文章並不算為《進擊的巨人》提供了一種詮釋。作者詳細地描述漫畫情節,點出了幾個哲學上有趣的主題(自由、修復正義、暴力與和平、生命政治),但沒有去論證說《進擊的巨人》,整體而言,是在說什麼或試圖展現什麼,欠缺一個讓我們對《進擊的巨人》有一個全盤性理解的論旨。

        我覺得〈生命的全般藝術論〉中的缺點不少。它的論述結構不夠清晰,恐怕讓讀者難以把握重點。它似乎要提出一些觀點和主張,但卻缺乏明確的概念界定、也沒有獨立的論證(只有引用西田等哲學家的觀點),說服力不足。這篇文章一直停留在理論層面進行抽象論述,缺乏對具體的藝術創作(活動或作品)的分析和討論。

        實在說,這兩篇文章都沒有讓我覺得「驚豔」。但若一定要鼓勵,我建議兩篇都給佳作。

林、黃:同意都給佳作。

主持人:感謝三位決選委員的努力。我們終於有了成果。希望這次徵獎活動與以後未來的第二屆、第三屆,能幫助哲學在台灣社會有更好、更普及的發展。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特色文章

林正弘哲學創作論文獎 第二屆徵稿啟事

    一、宗旨:為了紀念林正弘教授對哲學研究與發展的深遠貢獻,「紀念林正弘教授專案小組」籌設「林正弘哲學創作論文獎」,徵求哲學創作,以期建立台灣自己的哲學創作傳統。   二、徵稿性質:「哲學創作論文」( Philosophical essa...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