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網誌清單

2025年10月6日星期一

林正弘哲學創作論文獎 第三屆徵稿啟事

一、宗旨:為了紀念林正弘教授對哲學研究與發展的深遠貢獻,「紀念林正弘教授專案小組」籌設「林正弘哲學創作論文獎」,徵求哲學創作,以期建立台灣自己的哲學創作傳統。

 

二、徵稿性質:「哲學創作論文」(Philosophical essay)說明:


(1)     所謂「哲學創作論文」是指針對一個哲學問題或哲學觀念,在不受限既有現成單一的哲學主張、主義、學派、理論之下,創作者獨立運思並寫作,對哲學問題提出原創的、說服力強的合理答案或者發展出一個有系統的原創觀念。
(2)    「哲學創作論文」是哲學傳統的一個重要文類,它以哲學思考和論證的方式來探討一個問題,是現代哲學家在討論哲學問題時常用的文體,典型的例子是培根、洛克、笛卡兒、史賓諾莎、彌爾等現代哲學家的作品,即使在當前學院格式論文已成主導,仍然有很多學院哲學家寫作哲學創作論文。它毋需學術期刊論文那種嚴格的形式,但是討論和論證同樣嚴謹,並且更加凸顯寫作的風格。
(3)    「哲學創作論文」可以包含「哲學普及文章」,也包含「經去除學術格式並適度改寫後的學術期刊論文」。進一步說明參看「第二屆林正弘哲學創作論文獎評選結果公告」 https://linchenghungmemorial.blogspot.com/2025/10/blog-post_6.html
(4) 本徵稿不限制任何哲學問題、觀念和寫作形式,但内容必須符合上述諸點要求。本徵稿鼓勵針對台灣社會問題,以哲學觀點來分析和討論;但也鼓勵針對任何高度抽象的哲學問題,進行創作。
 

三、獎勵篇數與金額:正獎五萬元,貳獎三萬元,參獎二萬元,佳作獎一萬元。(得獎名額由決選委員會決定。)

四、投稿資格:凡於對哲學思考寫作有興趣者,均得寫作全新創作來投稿。來稿不得在任何刊物或媒體(含網路)上發表過。每年未得獎之論文,亦得以充分修改後再次投稿參選。

五、語言和字數:以中文創作,字數在5000-30000字之間。

六、截稿日期:2026830

七、來稿請以 pdf 檔(匿名)附件寄 chlin1938@gmail.com (投稿信中請附上本名。)

八、主辦單位:殷海光基金會「紀念林正弘教授專案小組」

九、評審辦法:分成初選與決選二階段。

1. 由「紀念林正弘教授專案小組」組織「初選和決選委員會」各3人。

2. 初選:「初選委員會」檢視所有申請論文內容(匿名),挑出進入決選的論文。

3. 決選:「決選委員會」詳讀所有通過初選論文,並擧辦決選會議,針對進入決選的每篇論文之優缺點加以討論,最後選出得獎論文,討論内容得作成書面記錄並於會後公佈。如論文均不夠水準則從缺。

十、成果公佈:得獎作將刊載於網路媒體。

第二屆林正弘哲學創作論文獎評選結果公告

第二屆「林正弘哲學創作論文獎」在去年年底開始徴稿,於 8月30日截稿,隨即展開評選作業,先進行初選,但初選結果為沒有文章獲得評選人的推薦進入決選。因此,本屆林正弘哲學創作論文獎從缺。

今年來稿只有三篇。出乎出辦單位意料之外地少。可能與宣傳不足有關。儘管如此,主辦單位仍然邀請文化大學哲學系古秀鈴教授和東吳大學哲學系林斯諺教授擔任初選評選,經過一番詳細審閱和初選會議討論之後,決定不推薦任何一篇來稿進入決選。

初選評選記錄請看 https://linchenghungmemorial.blogspot.com/2025/10/blog-post.html

這個結果並不是主辦單位樂見的,我們感到十分遺憾。但是為了維持本奬項標榜的水準,我們不得不作如此決定。儘管如此,我們十分感謝本屆投稿人願意把大作投到本徵獎活動,為豐富台灣的哲學創作而努力。我們鼓勵投稿人再接再勵,繼續在哲學創作的領域中深耕。

主辦單位檢討來稿量的缺少,一個原因可能在於「哲學創作」的定位不明,潛在參與者對於「哲學創作」性質的理解也不足。本活動徴稿啟事對於「哲學創作」作了三點說明,或許這些說明仍然不足以讓愛好哲學人士理解如何著手去進行哲學創作。

其實,本活動的宗旨是希望推廣、且提升台灣「哲學普及」的水準。「哲學普及」類似「科普」,而且台灣也有「吳大猶科普著作獎」獎勵科普著作,本獎項其實是自我定位成類似「吳大猶科普著作獎」的「哲普著作奬」。然而,有鑑於「哲學普及」可能會被理解成「把既有的哲學家、觀念、理論使用人人能懂的語言加以普及、改寫」,以為「哲普」只能是一種提倡、普及大哲學家的思想和觀念的寫作,而沒有「創作」的成分--主辦單位認為這是一種誤解。為了避免這種誤解,主辦單位在一開始沒有採用「哲普著作獎」或「哲學普及獎」這樣的名稱。

主辦單位認為「哲學普及」也有相當的「創作」成分,換言之,「哲學普及」其實也是「哲學創作」,因此本獎項在一開始類比於「文學創作」般自我定位成「哲學創作奬」,希望強調「哲學普及」中的創作成分,提升「哲學普及」的地位。

本獎項當初預期當前在台灣從事哲學普及活動的朋友能夠踴躍投稿參選,不過目前尚未達到預期。問題可能在於大眾對於「哲學創作」的理解仍然不足,或者以為「哲學創作」並不是「哲學普及」,也可能在於「徴稿啟事」中對於「哲學創作」的第一點說明所設下的「原創性」條件太強。

「 所謂「哲學創作論文」是指針對一個哲學問題或哲學觀念,在不依賴既有現成單一的哲學主張、主義、學派、理論之下,創作者獨立運思並寫作,對哲學問題提出原創的、說服力強的合理答案或者發展出一個有系統的原創觀念。」

主辦單位想在此說明,「原創」並不只是指「原創觀念」,也可以是「原創的合理答案」,換言之,如果針對台灣社會的特定問題或者前人沒談過的文本和問題提出合理答案,即使是應用現有的哲學觀念,也是一種「原創」。例如,在台灣的哲學普及文章中常見的針對台灣的特定問題,「轉譯」、「應用」、「改寫」既有的哲學觀念,加以分析、說明、並提供獨特觀點和論點,就是「原創的哲學創作」。又如,第一屆佳作獎引用阿岡本的「牲人」概念去分析日本動漫創作《進撃的巨人》,也是一種原創的哲學創作。
最 
在 在發佈第二屆林正弘哲學創作論文獎評選「從缺」結果的同時,主辦單位針對結果作了一些反省和說明。希望能幫助讀者理解本哲學創作論文獎的性質和宗旨。

最 最後,主辦單位在此鼓勵各種現有的哲學普及作者,能夠在琢磨自己作品的品質之後,把稿件投到日後的「林正弘哲學創作論文獎」來參與徵獎活動。主辦單位也鼓勵一種文稿形式,作者可以把自己刊在哲學學術期刊上的作品加以改寫,去除它們的學術格式,使之成為類似「哲學普及文章」的形式,前來參與本獎項的徵選。

第二屆林正弘哲學創作論文獎初選評選記錄

 一、初選討論過程

 

主持人:陳瑞麟(中正大學哲學系教授)

初審委員:古秀鈴(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林斯諺(東吳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主持人:本屆林正弘哲學創作論文獎來稿只有三篇,有點出乎意料地少。可能宣傳不足,我得想辦法看看能不能強化宣傳。儘管如此,這三篇討論語言的意義、談內省哲學、談信念倫理,與第一屆截然不同,仍然值得針對内容品質作一些討論。感謝兩位接下初審的任務,並提供評價意見。以下評審意見的各篇來稿題目都只是縮寫,不是全名。

 

古秀鈴:以下針對三篇文章内容提出一些看法。我著重在論文對於關鍵語詞的定義和分析以及對核心論點的論證是否充分有說服力。

 

1.「語言的工具性」

 

     本文採取「工具性」作為理解「意義」的切入點,並透過「標籤」「過渡」等譬喻,呈現語詞的動態使用功能。行文循序漸進,從例子、比喻到理論總結,條理清楚。

    然而,概念界定稍嫌不夠嚴謹。例如,在區分「對象事實」與「語言系統事實」時,相關術語的使用並不嚴謹。文章開頭談及「語詞在語言中的工具性」,隨後又指出「『意義』這詞就完成了過渡工作」,並進一步提到「透過『某詞語x的意義』或『某語詞x意味著…』這類形式,標示出一種需要被理解的狀態」。行文至此,已引入數個需要進一步解釋與澄清的核心概念。另一個問題是:段落承接可再清晰些。各段雖似有關聯,但看不出作者如何將之組織成一條完整的論證脈絡。第三段以「意義像是一個被紙箱封裝的貨物上的標籤」作譬喻,似乎意在凸顯「意義的工具性」,而非「語詞的工具性」;但段末又似乎引向「意義使用論」的方向。第四段則轉而主張「意義並非僅能透過語言系統來說明」。段落之間的轉換略顯跳躍,整體理論連貫性可再加強,讓讀者可把握作者欲如何統整各個議題。

 

2. 「信念倫理」

 

    本文試圖在 Clifford 的「證據主義」與 James 的「激情主義」之外,提出「有效性判準」(validity criterion),將信念接受行為轉化為論證形式,並檢驗其有效性。作者進一步將此判準應用於基督教信念接受行為,試圖說明其中所產生的困難。此構想頗具新意,整體脈絡清楚,從問題提出、經典對話、提出新判準、應用到宗教,再引出批評,步驟完整。

    但整體論述力度稍嫌不足,以「如何構成對基督教的詰難」為例,作者指出,基督教的信念接受行為並非以下形式:

    P1)若且唯若我相信耶穌為我死而復活,則我能得永生;

    P2)我相信耶穌為我死而復活;

    C)我能得永生。

而應是更嚴格的:

    P1)若且唯若耶穌為我死而復活為真,且我相信耶穌為我死而復活,則我能得永生;

    P2)耶穌為我死而復活為真;

    P3)我相信耶穌為我死而復活;

    C)我能得永生。

    換言之,《聖經》所要求的並不僅是「信念接受行為」本身,還必須加上「信念對象的命題為真」這一條件。這使得信仰者在同時遵循「有效性」與「正統教義」時,會陷入難以證明核心命題真假的困境。

  但作者所認為的困境,與之前所說的「有效性判準本身並不關心前提的真偽」不太一致,或許可再思考如何調整,避免邏輯上的跳躍。

 

3.「內省哲學」

 

    本文嘗試將「內省」重新界定為「人類最重要的本有能力」,並進一步連結至「人類文明的存亡」。雖然企圖結合心理學、哲學與東方智慧,提出宏大的價值願景,但整體而言,概念界定可再嚴謹些,論述方式可嘗試避免闡述與呼籲,多利用嚴密的哲學論證。

 

林斯諺:

 

我比較重視全文的完成度。以下針對三篇來稿文章簡評如下:

 

1.     「語言的工具性」

 

    這篇文章的第一部分討論「意義」一詞為何在語言的使用中會是過渡性工具,第二部分討論語言使用者在具體語境中如何理解意義。本文可惜之處在於兩部分之間的連結較為薄弱,且相關討論都點到為止,未有足夠論述,整體的完成度不高。

 

2.     「信念倫理」

 

    本文試圖解決克利佛德與詹姆士關於信念倫理的爭論,作者意圖解決的問題包括:(一)提出接受信念行為的判準;(二)為何人們應遵守該判準。作者對於(一)的解法是調整問題的方向,這部分的討論為本文重點,整體論述尚稱清晰有條理。然而,文中由(一)轉向(二)時對於倫理面向的解釋不夠清楚,以至於針對(二)的回應顯得單薄,整體而言不太能夠說服讀者。

 

3.     「內省哲學」

 

    本文探究關於內省哲學的一系列問題,架構與論述比較完整,行文相當流暢,格局與野心很大。不過作者想處理的問題與涵蓋的內容太多,導致不少細節有待商榷。例如,內省的形上學面向與作者的倫理主張之間沒有足夠的理由支持;又如,關於AI與人類未來發展的情況也缺乏論斷的根據。因此,整體完成度仍然不足。

 

總地說來,雖然〈信念倫理〉以及〈內省哲學〉二文具備較好的架構與較高的完成度,但說服力均有不足,如果要鼓勵的話,可以推薦此兩人。但如果採用高標準的話,可能推薦進入決選尚有點距離?

 

主持人:謝謝兩位的評審意見。綜合來看,「信念倫理」和「內省哲學」兩篇得到比較好的評價。不過,林正弘哲學創作論文獎要採取的是高標準,它不是學生論文獎,也不是三篇互相比較之下選相對好的。所以,我想問一下兩位認為那兩篇是否足以進入決選?

 

古秀鈴教授:如果排序, 我會排信念倫理那篇第一,這也是我覺得尚可推薦的一篇。但個人覺得期末報告的味道很濃,加以論證不夠有力,所以仍然有所保留。內省那篇雖然有強大的動機,想做的比較有系統,但顧及概念無法清楚交代,頗擔心流於一種宣示性很強又似是而非的印象,所以沒有推薦。

 

斯諺:如果根據主持人說明的話,那麼我同意此次三篇都不推薦。

 

主持人:好。這次我們三篇都不推薦。所以,本屆林正弘創作論文獎將從缺。我想可能宣傳不足,我會思考下一屆創作論文獎如何能廣為宣傳。

 

特色文章

林正弘哲學創作論文獎 第三屆徵稿啟事

一、宗旨:為了紀念林正弘教授對哲學研究與發展的深遠貢獻,「紀念林正弘教授專案小組」籌設「林正弘哲學創作論文獎」,徵求哲學創作,以期建立台灣自己的哲學創作傳統。   二、徵稿性質:「哲學創作論文」( Philosophical essay )說明: (1)      所謂「哲學創作...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