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網誌清單

2025年10月6日星期一

第二屆林正弘哲學創作論文獎初選評選記錄

 一、初選討論過程

 

主持人:陳瑞麟(中正大學哲學系教授)

初審委員:古秀鈴(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林斯諺(東吳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主持人:本屆林正弘哲學創作論文獎來稿只有三篇,有點出乎意料地少。可能宣傳不足,我得想辦法看看能不能強化宣傳。儘管如此,這三篇討論語言的意義、談內省哲學、談信念倫理,與第一屆截然不同,仍然值得針對内容品質作一些討論。感謝兩位接下初審的任務,並提供評價意見。以下評審意見的各篇來稿題目都只是縮寫,不是全名。

 

古秀鈴:以下針對三篇文章内容提出一些看法。我著重在論文對於關鍵語詞的定義和分析以及對核心論點的論證是否充分有說服力。

 

1.「語言的工具性」

 

     本文採取「工具性」作為理解「意義」的切入點,並透過「標籤」「過渡」等譬喻,呈現語詞的動態使用功能。行文循序漸進,從例子、比喻到理論總結,條理清楚。

    然而,概念界定稍嫌不夠嚴謹。例如,在區分「對象事實」與「語言系統事實」時,相關術語的使用並不嚴謹。文章開頭談及「語詞在語言中的工具性」,隨後又指出「『意義』這詞就完成了過渡工作」,並進一步提到「透過『某詞語x的意義』或『某語詞x意味著…』這類形式,標示出一種需要被理解的狀態」。行文至此,已引入數個需要進一步解釋與澄清的核心概念。另一個問題是:段落承接可再清晰些。各段雖似有關聯,但看不出作者如何將之組織成一條完整的論證脈絡。第三段以「意義像是一個被紙箱封裝的貨物上的標籤」作譬喻,似乎意在凸顯「意義的工具性」,而非「語詞的工具性」;但段末又似乎引向「意義使用論」的方向。第四段則轉而主張「意義並非僅能透過語言系統來說明」。段落之間的轉換略顯跳躍,整體理論連貫性可再加強,讓讀者可把握作者欲如何統整各個議題。

 

2. 「信念倫理」

 

    本文試圖在 Clifford 的「證據主義」與 James 的「激情主義」之外,提出「有效性判準」(validity criterion),將信念接受行為轉化為論證形式,並檢驗其有效性。作者進一步將此判準應用於基督教信念接受行為,試圖說明其中所產生的困難。此構想頗具新意,整體脈絡清楚,從問題提出、經典對話、提出新判準、應用到宗教,再引出批評,步驟完整。

    但整體論述力度稍嫌不足,以「如何構成對基督教的詰難」為例,作者指出,基督教的信念接受行為並非以下形式:

    P1)若且唯若我相信耶穌為我死而復活,則我能得永生;

    P2)我相信耶穌為我死而復活;

    C)我能得永生。

而應是更嚴格的:

    P1)若且唯若耶穌為我死而復活為真,且我相信耶穌為我死而復活,則我能得永生;

    P2)耶穌為我死而復活為真;

    P3)我相信耶穌為我死而復活;

    C)我能得永生。

    換言之,《聖經》所要求的並不僅是「信念接受行為」本身,還必須加上「信念對象的命題為真」這一條件。這使得信仰者在同時遵循「有效性」與「正統教義」時,會陷入難以證明核心命題真假的困境。

  但作者所認為的困境,與之前所說的「有效性判準本身並不關心前提的真偽」不太一致,或許可再思考如何調整,避免邏輯上的跳躍。

 

3.「內省哲學」

 

    本文嘗試將「內省」重新界定為「人類最重要的本有能力」,並進一步連結至「人類文明的存亡」。雖然企圖結合心理學、哲學與東方智慧,提出宏大的價值願景,但整體而言,概念界定可再嚴謹些,論述方式可嘗試避免闡述與呼籲,多利用嚴密的哲學論證。

 

林斯諺:

 

我比較重視全文的完成度。以下針對三篇來稿文章簡評如下:

 

1.     「語言的工具性」

 

    這篇文章的第一部分討論「意義」一詞為何在語言的使用中會是過渡性工具,第二部分討論語言使用者在具體語境中如何理解意義。本文可惜之處在於兩部分之間的連結較為薄弱,且相關討論都點到為止,未有足夠論述,整體的完成度不高。

 

2.     「信念倫理」

 

    本文試圖解決克利佛德與詹姆士關於信念倫理的爭論,作者意圖解決的問題包括:(一)提出接受信念行為的判準;(二)為何人們應遵守該判準。作者對於(一)的解法是調整問題的方向,這部分的討論為本文重點,整體論述尚稱清晰有條理。然而,文中由(一)轉向(二)時對於倫理面向的解釋不夠清楚,以至於針對(二)的回應顯得單薄,整體而言不太能夠說服讀者。

 

3.     「內省哲學」

 

    本文探究關於內省哲學的一系列問題,架構與論述比較完整,行文相當流暢,格局與野心很大。不過作者想處理的問題與涵蓋的內容太多,導致不少細節有待商榷。例如,內省的形上學面向與作者的倫理主張之間沒有足夠的理由支持;又如,關於AI與人類未來發展的情況也缺乏論斷的根據。因此,整體完成度仍然不足。

 

總地說來,雖然〈信念倫理〉以及〈內省哲學〉二文具備較好的架構與較高的完成度,但說服力均有不足,如果要鼓勵的話,可以推薦此兩人。但如果採用高標準的話,可能推薦進入決選尚有點距離?

 

主持人:謝謝兩位的評審意見。綜合來看,「信念倫理」和「內省哲學」兩篇得到比較好的評價。不過,林正弘哲學創作論文獎要採取的是高標準,它不是學生論文獎,也不是三篇互相比較之下選相對好的。所以,我想問一下兩位認為那兩篇是否足以進入決選?

 

古秀鈴教授:如果排序, 我會排信念倫理那篇第一,這也是我覺得尚可推薦的一篇。但個人覺得期末報告的味道很濃,加以論證不夠有力,所以仍然有所保留。內省那篇雖然有強大的動機,想做的比較有系統,但顧及概念無法清楚交代,頗擔心流於一種宣示性很強又似是而非的印象,所以沒有推薦。

 

斯諺:如果根據主持人說明的話,那麼我同意此次三篇都不推薦。

 

主持人:好。這次我們三篇都不推薦。所以,本屆林正弘創作論文獎將從缺。我想可能宣傳不足,我會思考下一屆創作論文獎如何能廣為宣傳。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特色文章

林正弘哲學創作論文獎 第三屆徵稿啟事

一、宗旨:為了紀念林正弘教授對哲學研究與發展的深遠貢獻,「紀念林正弘教授專案小組」籌設「林正弘哲學創作論文獎」,徵求哲學創作,以期建立台灣自己的哲學創作傳統。   二、徵稿性質:「哲學創作論文」( Philosophical essay )說明: (1)      所謂「哲學創作...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