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林正弘哲學創作論文獎」在去年年底開始徴稿,於 8月30日截稿,隨即展開評選作業,先進行初選,但初選結果為沒有文章獲得評選人的推薦進入決選。因此,本屆林正弘哲學創作論文獎從缺。
今年來稿只有三篇。出乎出辦單位意料之外地少。可能與宣傳不足有關。儘管如此,主辦單位仍然邀請文化大學哲學系古秀鈴教授和東吳大學哲學系林斯諺教授擔任初選評選,經過一番詳細審閱和初選會議討論之後,決定不推薦任何一篇來稿進入決選。
初選評選記錄請看 https://linchenghungmemorial.blogspot.com/2025/10/blog-post.html
這個結果並不是主辦單位樂見的,我們感到十分遺憾。但是為了維持本奬項標榜的水準,我們不得不作如此決定。儘管如此,我們十分感謝本屆投稿人願意把大作投到本徵獎活動,為豐富台灣的哲學創作而努力。我們鼓勵投稿人再接再勵,繼續在哲學創作的領域中深耕。
主辦單位檢討來稿量的缺少,一個原因可能在於「哲學創作」的定位不明,潛在參與者對於「哲學創作」性質的理解也不足。本活動徴稿啟事對於「哲學創作」作了三點說明,或許這些說明仍然不足以讓愛好哲學人士理解如何著手去進行哲學創作。
其實,本活動的宗旨是希望推廣、且提升台灣「哲學普及」的水準。「哲學普及」類似「科普」,而且台灣也有「吳大猶科普著作獎」獎勵科普著作,本獎項其實是自我定位成類似「吳大猶科普著作獎」的「哲普著作奬」。然而,有鑑於「哲學普及」可能會被理解成「把既有的哲學家、觀念、理論使用人人能懂的語言加以普及、改寫」,以為「哲普」只能是一種提倡、普及大哲學家的思想和觀念的寫作,而沒有「創作」的成分--主辦單位認為這是一種誤解。為了避免這種誤解,主辦單位在一開始沒有採用「哲普著作獎」或「哲學普及獎」這樣的名稱。
主辦單位認為「哲學普及」也有相當的「創作」成分,換言之,「哲學普及」其實也是「哲學創作」,因此本獎項在一開始類比於「文學創作」般自我定位成「哲學創作奬」,希望強調「哲學普及」中的創作成分,提升「哲學普及」的地位。
本獎項當初預期當前在台灣從事哲學普及活動的朋友能夠踴躍投稿參選,不過目前尚未達到預期。問題可能在於大眾對於「哲學創作」的理解仍然不足,或者以為「哲學創作」並不是「哲學普及」,也可能在於「徴稿啟事」中對於「哲學創作」的第一點說明所設下的「原創性」條件太強。
「 所謂「哲學創作論文」是指針對一個哲學問題或哲學觀念,在不依賴既有現成單一的哲學主張、主義、學派、理論之下,創作者獨立運思並寫作,對哲學問題提出原創的、說服力強的合理答案或者發展出一個有系統的原創觀念。」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